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服用黃金期




最近除了是流感高峰期令有很多小朋友發燒之外,其實每年冬季都會進入腸胃炎高峰期,而最常見引發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 ,亦有人稱諾如病毒為諾沃克病毒,一旦有小朋友感染後很容易導致全家大小一起中招發病,出現痾嘔的癥狀。近年在香港開始引入輪狀病毒預防疫苗可以自費服用,我發現香港引入這疫苗後的輪狀病毒感染率比以前有明顯減低。

其實輪狀病毒是一種很高感染率的病毒,一旦感染後除了會嘔吐和肚痾,有時小朋友更會發燒和食慾不振,有少部分個案甚至會引起抽筋。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有較高風險引起水,而水就是其中一個導致小朋友要住院的原因。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減低這些嚴重腸胃炎的風險和因腸胃炎而引起抽筋的可能性。為什麼小朋友服用輪狀病毒疫苗是那麼重要?因為由輪狀病毒所引起的腸胃炎除了會誘發上述水和需要住院的情況外,病情更可拖延很久,有些小朋友會肚痾足足兩三個星期。

輪狀病毒疫苗是一種口服疫苗,毋須打針注射,現時市面上有兩種輪狀病毒疫苗,一種需要服用三劑,包括兩個月、四個月和六個月大時服用;另一種需要服用兩劑,小朋友分別在兩個月大和四個月大時服用。以上兩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分別為五價和單價的輪狀病毒預防疫苗,兩種都同樣有效,它們可以減少高達八成以上由輪狀病毒所引起的嚴重腸胃炎和一半的住院個案。這些疫苗已通過很多研究證實其安全性,小朋友最早可以在六個星期大的時候服用,其中五價疫苗必須在八個月大前服用完成,而單價疫苗則須要在六個月大前服用完成。

那麼,輪狀病毒疫苗可能附帶的副作用是什麼呢?小朋友服用後有機會出現輕微的肚瀉、嘔吐或者輕微發燒、胃口略為轉差、肚裡有很多氣、亦有機會生過敏情況。其中一種輪狀病毒疫苗最初曾在1999年下架,原因是發現這款疫苗有高風險引起腸套疊的問題,事後醫學界建議該款疫苗必須在小朋友六個月大前完成服用,因為腸套疊這毛病很少在初生嬰兒中出現,而大部分的腸套疊個案都出現在六個月以上的小朋友。家長不必擔心現時市面上兩款輪狀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因為世界各地經評估後已證實它們均沒有直接生腸套疊的風險,但是如果小朋友在六至八個月大期間沒有服食輪狀病毒預防疫苗的話,就不再適宜服用,所以家長記得把握這個黃金時間讓小朋友食用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嚴重的腸胃炎感染。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

圖片來源:http://www.smartkitchen.com/assets/images/resources/large/1302490299rotavirus.jpg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花生敏感其實可以預防?


今年有一個關於花生敏感的研究非常具代表性,並且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發表了。該項研究名為「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直至2015年之前,在食物敏感的問題上,醫生普遍建議有高風險會生敏感的嬰兒盡量避免接觸果仁類、花生等食物,甚至建議一些有很多敏感病歷的媽媽在懷孕期間完全停止進食花生果仁類食物。然而,今年發表的這項「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研究似乎將我們源用至今的理論推翻了。研究發現一些高危嬰兒越早開始接觸花生,日後他們生花生敏感的機會反而較低,這與我們以前常嬰兒在一前最好盡量避免接觸敏感食物的講法有背道而馳的狀況。

這項研究找來了640BB,平均年齡是約7個月大,他們身體全部都有高風險的因素會生花生和食物敏感。醫生為他們進行了花生敏感測試,測試中沒有花生敏感的BB會先在醫生監督下服用含花生蛋白的食物,用來觀察他們會否出現敏感反應,如果敏感反應不大的話,他們將會每日食用花生或帶有花生白蛋的食物。研究完成後,發現有服食花生的BB比起避免接觸花生的BB,他們血液中對於花生敏感的蛋白指數明顯較低,這項研究結果可是顛覆了以前慣用的方法。

很多家長一直有個疑問,是不是越早讓小朋友接觸不同食物就可以減低他們發生敏感的機會,而這項研究已經證明了這個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亦應小心,家長千萬不要一聽到研究可以吃花生,然後就不停給小朋友吃花生果仁或高危食品。醫生建議小朋友避免吃花生的原因,除了容易引起敏感外,第二個原因是花生果仁類食物容易令小朋友噎到或不小心吸入氣管,而且體積和氣管相約,所以除了引起敏感外,家長亦要考慮小朋友食用花生的安全性。

現時,美國免疫學會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建議小朋友4個月大時做敏感測試,包括簡單抽血或皮膚測試,即可知道他有沒有花生敏感,如果沒有的話就盡早在食物添加花生物質。家長應該怎樣把花生加進BB的食物呢? 我們可以在食物添加花生蛋白,或者把花生徹底磨碎後煮成糊狀餵給BB。這項研究只使用了很少份量的花生,接受研究的BB每天只進食2-3克的花生蛋白,所以家長不需要給小朋友吃太多花生。


根據研究結果,這項研究同時也顛覆了「越是高敏感風險的小朋友越需要延遲食用副食品」這個傳統法。所以平日在門診中很多家長問我,什麼時候開始餵BB吃副食品,我沒有制止一些家長在BB 4-5個月大就開始餵食,因為我們主要視乎BB本身對嘗試副食品或奶以外的食物的意慾,大家如果對副食品話題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我們另一篇關於副食品的文章。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

圖片來源: https://foodimentaryguy.files.wordpress.com/2011/03/pbday.jpg?w=645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減低濕疹風險祕訣 - 益生菌



近年來醫學界完成多項益生菌和預防疾病的相關研究,在2014年美國一個關於敏感及免疫系統的醫學研討大會上公布了其中一些研究結果,相信益生菌可以幫助預防敏感病症。報告由一位來自意大利羅馬的醫生發表,他在世界各地進行過很多益生菌研究,發現有29項研究顯示懷孕婦女服用益生菌可以減低嬰兒產生濕疹的風險,可惜的是這些大型追蹤研究卻發現服用益生菌的女性不能預防嬰兒患有哮喘,幸而之前已有研究證實孕婦可通過避免吸煙和二手煙來減低嬰兒的哮喘病症產生風險。

我們相信未來幾年會再有更多關於不同品種的益生菌對我們免疫系統影響的研究推出,這些益生菌除了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淋巴細胞來減少敏感和感染的風險外,更與我們的皮膚問題關係密切,因為有相當多品種的益生菌可以加快皮膚的修復。

未來的趨勢是建議懷孕婦女在產前及產後都需要補充益生菌,嬰兒透過進食母乳已經可以吸收豐富的天然益生菌,如果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進食母乳的嬰兒,我們則建議在日常飲食裡面添加益生菌的補充。關於益生菌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除了口服的益生菌外,更有科學家研究將益生菌提鍊成可以搽在皮膚上的物質來為濕疹病人作治療,這些研究仍在試驗階段,我們會將最新的醫學知識在這裡帶給大家,請大家繼續留意我們。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ACAAI) 2014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McMaster University Guidel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 Prevention (GLAD-P): Probiotics

圖片來源: 
http://probiotics.org/wp-content/themes/thesis_17/thesis_17/custom/images/amazing-facts/13-400-species-probiotics.gif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專業兒童發展評估的重要性


把握孩子的發展關鍵期,建立堅實基礎
相信每一位爸媽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聰明活潑。然而,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識上的填鴨,而是生理與心理上發展的健全。老一輩的人常「一眠大一寸」,亦有道「三定八十」其實不無道理。孩子六以前正是打下大腦神經連結、身體各部位協調、情感連結、言語發展、智能發展與人格發展基礎的重要時期,兒童教育專家們統稱之為發展關鍵期。孩子所有的發展基礎幾乎都在這期間穩固下來,而且這關鍵期是一去不復返的,極為重要。那麼爸爸媽媽怎麼能不多注意和運用專業有效的方法去教養孩子呢?


察覺孩子的天賦與短處,訂出教育方針
著名科學家阿伯特·因斯坦過:「每個人都身懷天賦,但如果用爬樹能力來評判一隻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每個孩子有著先天不同的個性,那麼到底你的孩子是活潑靈動的猴子或是善於沉殿於知識大海的魚兒呢?透過專業兒科醫學專家採用國際化標準的11評估與教養諮詢,全方位評估包括專注力、情緒管理、語言溝通、體適能、社交等能力,會讓你更了解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讓爸媽們的育兒及教養方法更輕鬆有效 ,把握好孩子的特性後更能為孩子未來學習做規劃。


準確判斷孩子發展障礙,及時適當治療
很多家長常常誤以為孩子碰到發展障礙是因為智商不足,不夠聰明,其實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著名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早於198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發表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孩子的智能不止有邏緝數學和語文,而是由空間、肢體動覺、人際等多種不同的智能構築而成。此理論對現代的兒童教育方式起了指導作用,影響深遠。多年來在香港做兒童發展評估,我們幫助過很多在其他地方被誤判因智商低而導致語言、認知、身體發展遲緩的個案,當中很多孩子的智商和認知是正常的,可以通過專業治療師的訓練解決發展遲緩問題。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上學的第一天


九月份即將來臨,對初入學的幼兒來說,他們要與親人分離較長的時間,情緒或會出現緊張和焦慮,父母也必定有些擔憂。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楊榮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已將近20年,累積了一些育兒心得與經驗,她指出只要父母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及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透過正向的家校合作夥同關係,父母與幼兒定能輕輕鬆鬆地渡過開學初期的適應期,讓幼兒盡快投入愉快的校園生活。
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楊榮有以下的建議,與父母分享﹕
1.        二至三歲幼兒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無論在大小肌肉運用、語言能力、認知發展、自理能力和社交及情緒發展也進步了不少,亦是適齡上學的時期,父母宜採用正面積極的親職方法,定下簡單的規則要孩子學習遵守,適宜地給予孩子正面關注、鼓勵及贊賞,父母更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做個好榜樣,讓幼兒學習適合的社交禮儀,促進社交技巧。而隨著幼兒成長所面對的環境及人事,其依附表現亦有所改變,從而減少「安全依附」的表現,即母親離開時會哭和抗議,母親回來時會快樂迎接(吳金香等著,2009)。
2.        幼兒入學初期,校方會設有新生適應週,具體時間通常在新生家長會公布,鼓勵父母盡量抽空出席家長會外,也抽空陪同幼兒一起上課,增進幼兒對上學的信心,父母也可以藉此了解學校的日常運作及與班主任有緊密的溝通。
3.        當父母陪同幼兒適應上學時,建議父母可觀察孩子在校的表現,是否與家中的表現不同?一般情況下,幼兒的表現會與家中不同,這是正常的現象,畢業環境與人物的轉變,幼兒是需要時間去調適。
4.        當幼兒要正式獨自進入學校上課時,父母的支持與認同對幼兒來說相當重要。當家長送幼兒入校或上校車時,宜以溫柔而堅定的聲線及態度望著幼兒雙眼告訴他/她﹕「我做完……便馬上來接你放學。」、「你上完……便放學,媽媽會在樓下接你回家。」事前父母需查看幼兒上堂的時間表或事前向班主任查詢,放學前幼兒會進行什麼活動。父母也要遵守承諾,準時接幼兒放學,而對於雙職的父母來說,父母便要叮囑保母需按時接送幼兒,以免他焦急。
5.        幼兒上學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不斷對幼兒說﹕「你唔好喊呀!」、「你不用害怕,媽媽會在門外等你放學。」甚至出現不捨得與孩子分離的樣子,使幼兒因著成人的情緒或說話而更加不願意進入校門。父母應該用直接簡潔的言詞,鼓勵孩子上學去,也要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到,告訴孩子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職責,如爸爸上班,媽媽做飯,寶寶要乖乖地上學去,媽媽在煮寶寶最喜歡吃的……,等你放學回家吃。
6.        幼兒放學回家,請父母務必抽時間陪伴他,安排510分鐘的親子傾談時段,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可用正面的字眼與幼兒談及學校的生活,例如﹕「我哋睇到你好鐘意返學!爸爸、媽媽都好開心!」避免一直提問幼兒在學校的情況或說出負面的說話,例如﹕「你學了什麼?」、「你上堂有沒有留心?」、「你有沒有搶同學的玩具?」、「你上堂不專心,老師會罸你企!」造成幼兒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增加幼兒的恐懼感,甚至抗拒上學而出現一些負面情緒或倒退的的行為,例如﹕嚎哭、撤尿或嘔吐等。

作者: 楊榮 - 註冊幼稚園老師

參考資料: 《幼兒教保概論﹕教保關鍵概念與實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