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普遍認同現代的孩子們的自我照顧能力不好,甚麼事自己都不動手去做。近年也不斷有 ”港孩”的文章報導說香港孩子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原因令孩子失去了實踐自主的機會。例如家長們見孩子分心、動作慢或粗略,便會急不及待替孩子完成。結果孩子習慣被動,樂意接受被照顧。那他們漸漸失去自己做事的主動性,形成依賴的習慣!
Erikson的心理發展論有提到孩童在二至四歲其間正發展他們的自主行動。孩子在兩歲開始,活動能力迅速發展,希望尋求更多的自主空間,常希望自己作主而不斷向父母say NO。這正是令父母煩惱的" trouble two"時期。
假如父母能在安全及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實踐自主,孩子就能夠建立信心和發展初步的意志力,為下一個人生階段建立基礎。正是這個原因,讓孩子能負責一些簡單的自理和差事,是他們發展階段中的使命,而孩子也樂意這樣做。
如果想改變現狀,父母要協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責任感。開始時,家人應鼓勵孩子完成較容易的自理工作。例如親自脫下鞋子及衣服放好,建立日常常規,讓孩子自己梳洗、刷牙和洗臉等。完成後,給予孩子認同,讓孩子樂於負起自己的責任。
有不少教育家的理念也是主張應由孩子內在的行動來開啟責任之門。蒙特梭利老師也認同這種理念。如果孩子們自小始可相信自己可獨當一面,他們在很多事情上也會自動自覺地提升自己技能。例如:幼兒時會自己倒飲料,學習寫字和算數; 成長時也會懂得不斷做研究技考,能以不同途經尋找自己想知的資料和知識。當孩子們可培養出相當程度的獨立性時,也能對他們將來的擁有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孩子一旦獲得尊重,而可常受其他人被鼓勵嘗試新技能,那他們也容易在做任何事上懂得自發性。受到尊重和認同的孩子好比單純被寵愛和受稱讚的孩子比較幸福快樂。家長可嘗試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能力遠超你所想。
資料來源: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