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關於小朋友的情緒發展


其實有很多家長常常會問:「為什麼我的兒子時常遇上不喜歡的事情,就會把自己的頭撞到牆上,他/她是不是有什麼毛病?」有一些年齡比較少的小朋友會因不太懂得使用言語表達自己,當每次遇到不開心或受到委屈的時候,他們可能利用尖叫或者喊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小朋友遇到什麼事情都只說"不"或發脾氣,父母會表現出特別大的反應,小朋友也會以為這些行為就能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們自然地會不斷說不好或做出不當的行為。父母們應細心想想當小朋友有以上情況時,應如何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小朋友用其他途經,例如言語和動作表達自己的情諸,而只是不斷說"不"或發脾氣。

當小朋友發脾氣時,他們有沒有做什麼危險行為來傷害自己呢?當父母遇上這些情況時,其實父母們可嘗試哄小朋友回復心情,再慰問什麼原因會哭,例如對小朋友說:「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你是不是想睡覺?肚餓?想要什麼玩具,可帶同媽媽一起拿?從而利用主導和正面的言語教導小朋友表達出自己所需要是什麼,那就可減少哭或尖叫這些負面情況出現。


小朋友有時候不懂表達情緒之外,他們可能會突然間發脾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有其他人突然拿走他們常玩的玩具,停止他們常規的動作,那小朋友因這些原因也會突然出現憤怒,尖叫或哭泣的行為。避免小朋友因突然間情況轉換而發脾氣,家長應該給小朋友有一個良好的常規,當遊戲或他們喜歡的事要停止時,家長可提供一些提示,例如鐘聲響的時候,遊戲就要停止,因為吃飯時間要開始了,那小朋友會有一個心理準備來接受。


過度刺激也會影響小朋友的負面情緒,例如突然有非常多人與他一起玩和說話,所以有些年齡少的小朋友會比較難接受這些過多的刺激出現大哭。
除了令小朋友懂得釋放情緒之外,適當的轉移也有幫助,但父母經常犯的錯誤是當小朋友哭的時候,大人就會只不斷地給玩具或抱起來安慰小朋友。其實父母可以把小朋友帶離這種環境,減少這種的刺激,之後可以問他們:「是不是有小朋友不和你玩耍?不如我們嘗試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玩耍呀?」

當然可令小朋友知道哭是沒有問題,如果他們想表達傷心、害怕某種東西、不小心弄傷自己,他們也可以利用哭來釋放自己的情緒,父母安慰小朋友說:「如果我不小心撞到頭,其實我也會痛,所以我知道你現在很痛,你也可以哭出來的。」


年齡少的小朋友還未懂得釋放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可能會利用哭和尖叫來表達情緒,大一些的小朋友就會突然地發脾氣或大吵大鬧,令到家長也出現負面情緒,但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更加以身作則,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很多家長會說當小朋友做了不好的行為時,他們也會非常生氣,導致不理性地和小朋友說話,但家長的一言一語和行為也會深深印在小朋友的腦中,所以作為家長也要做好一個良好榜樣。


前提所提到家長對小朋友會突然停止他們喜歡的事和拿走他們喜歡的玩具,但家長不要被小朋友只利用脾氣或尖叫來換取所喜歡的事,例如他們不想乖乖地吃好一餐飯或不吃健康食物,就會利用掉東西和大哭來避開這些事情。而家長也會自然地說:「那你可不需要吃飯了。」如果利用這個錯誤的方法應對小朋友的脾氣,小朋友也會利用發脾氣測試大人的底線來得到自己想要的。其實家長發現他們有不好的行為,家長應該持之以恆,不要小朋友不停利用發脾氣。
最重要的是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感受,同時嘗試明白家長的感受。有些情況下有些小朋友特別容易發脾氣,例如當他們疲倦時候,吃飯時候或買東西時候。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應該回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減低或排解小朋友對於吃飯的壓力或當他們疲倦生氣時的壓力。

其實家長可利用不同的遊戲,例如利用故事、角色扮演表示不同情緒教導小朋友怎樣疏導他們感覺和情緒,但是當他們有太多情緒時,家長需要為他們準備一個安靜的空間,給他們可以安全地釋放情緒。記住一定不可以批評他們,只要需要陪伴他們或請一些年齡大的小朋友和他說:「因為你現在太不冷靜,你解釋不到現在的情況給你父母知道,父母也不知道你所需要,所以你可以在這地方冷靜一下,我會五分鐘後再來找你。」


其實小朋友比較喜歡正面言語和獎勵,所以家長們可設計一個獎勵計劃給小朋友能保持冷靜來表達自己情緒,例如可設計一個星星圖表,當小朋友有好表現時,就可貼上星星,而他得到足夠的星星可以得到喜歡的玩具了。

From Potegal & Davidson (2003)
其實小朋友發脾氣都是常見的事情,相信每位家長曾經遇過。其實也有研究做過,在2歲以下階段的小朋友,在18-24個月時所發脾氣的比率有87%,甚至3歲時都還有91%,差不多要4-5歲才能懂得分享、表達而發脾氣的機會減到6成。

當小朋友擁有嚴重的脾氣,不能表達情緒或社交的問題時,家長應尋找專業人士幫助,觀察小朋友是不是有感覺統合障礙或社交發展的障礙。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嬰兒離開父母上學去 遇上分離焦慮點算好

圖片來源:Babble

其實很多小朋友對於同家長或照顧者分開時都會感到焦慮,例如父母出外工作時,他們會哭。如果他們和一個熟識的家人分開,他們也會很緊張。上學時,他們也會害怕老師或陌生人不想上學。


在7至12個月的小朋友對陌生人的恐懼特別強烈。大部份達到18個月的小朋友會開始漸漸減少。怎樣減低小朋友對陌生人的恐懼呢?例如介紹新朋友給他認識,但是家長要慢慢地進行,令到小朋友知道或感受到舒服,例如在熟識的地方下介紹新朋友給他認識。也可以給他們拿著他喜歡或令他舒服的玩具,比喻他們會抱著喜歡的公仔來減低他們的壓力。大一些的小朋友就要給他們準備,例如和小朋友一起出街時說:「今日食飯時有不同的親戚,我也會介紹這些親戚給你認識。當小朋友上Playgroup或幼兒班需要分開時,父母也應預先通知小朋友說:「上堂時就會跟導師進入課堂,媽媽送到課室門口就會離開。」父母不應該突然讓小朋友沒有準備下接觸這個新的照顧者。


當一個小朋友能夠相信一個環境,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分別的時候,那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會相對提高。其實其中一部份都是訓練他們的獨立性非常大關係,當小朋友能夠自己一個人玩或自己做工作的時候,其實他們會更加相信自己能力,那他就會更加獨立。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令小朋友的人際關係發展更加成熟,所以過份保護自己的小朋友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令他們時常害怕和不能獨立,從而形成”焦慮的小朋友”。
圖片來源:penny-arcade


讓小朋友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喻拿起匙羹或用手可以餵自己食飯,讓他們在新環境進行探索,只要確定他們是安全就可以了。如果更可給小朋友接觸不同感官或社會經驗,例如在一個安全的情況之下介紹新面孔給他認識,過一段時間之外,他們就會明白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害怕和恐佈,之後他們就會開始不害怕陌生人。當發現小朋友哭或有問題的時候,其實家長不需要衝去幫他們蓋過半邊天,應給他們自己的機會想出方法解決問題,經過這些經驗後,小朋友所得到的知識是無可代替。特別重要是他們可以從錯誤中再次學習。
年齡大一些的小朋友可幫助他們學習獨立睡覺,父母不需要再抱著他們一起睡覺,因為當他們上全日班的學校時也需要獨自午睡時間。


研究發現大約90%的10個月大的嬰兒,當他們接觸陌生人時,他們開始害怕和不開心,但是嬰兒不斷重複接觸這種事情或陌生人時,之後產生大約半成的小朋友感到緊張和害怕,所以父母可慢慢地令小朋友適應新環境。例如他們上新Playgroup或新學校時,他們也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如果他們可在4星期之內可適應新環境,他們就會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因為真正的分離焦慮是可以由一個新環境或新人物介紹中小朋友,當4星期後他們依然有緊張情況出現,而且這些焦慮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家人生活。而小朋友已經發展到特定階段時,他們可以理解自己情緒,但不能控制焦慮,那就代表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提示給各位家長避免小朋友焦慮問題出現


  1. 當父母要和小朋友分開時,你們提早提醒小朋友說:「將會離開這個地方,但是我們也會盡快回來。」父母應習慣他們在嬰兒階段時間,會提醒父母在某些時間會他們分開。


  1. 父母應慢慢地和他們說再見,因為突然間在他們身邊離開,他們會產生非常大的緊張和壓力。


  1. 當有一些新的轉變或父母離開之前,可以把小朋友放在一個開心的環境中,那可以減低對父母離開的恐懼和焦慮。


  1. 因為完全不與小朋友分開,反而令問題更加嚴重,所以有時候應該製造一些機會和小朋友分開時間。例如令他們知道父母的短暫離開,一會兒回來再一齊時會顯得更加開心或離開後媽媽會帶新玩具給他們。


  1. 小朋友可帶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從而增加他們的安全感,例如家中的公仔,枕頭或毛毯。這些東西應在他們開始穩定時逐漸減少。


  1. 記住不要用一些負面或批評的字眼和小朋友說,例如不要和他們說:「你不要再那麼幼維吧,小朋友也不會好像你一樣哭,你真是沒有用!」還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作對比,例如就:「其他小朋友也不像你這樣哭吧,為什麼你時常都哭?」


  1. 應同一時間增加小朋友的同理心,可以利用一些故事或分享自己的經驗令小朋加知道很多小朋友都會和父母分開,他們也會感到害怕,所以父母透過這些故事和經驗令他們知道怎樣克服這些情況。

作者:Dr. Cynthia Yip  - 兒科專科醫生